详情

学习中共党史心得之十八——红军长征后留守部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史

2022-11-25 13:18

红军长征后留守部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史

学习中共党史心得之十八

万保民

    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决定:中央红军撤离江西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寻求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各地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的转移,也都进行调动转移。 红军转移后,从1934年下半年到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八个省的赣粤边、闽赣边、湘赣边、 湘鄂赣边、闽西、闽东、闽粤边、闽北、鄂豫皖边、浙南、闽中、鄂豫边和琼崖等十几个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为何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后要留下部队坚守?一是对红军主力转移起掩护作用;二是保卫中央根据地;三是搅乱敌人的进攻;四是准备将配合红军主力打回来,恢复和扩大中央根据地。其他苏区也效仿中央苏区,都有留守人员。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出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分局由项英、瞿秋白、陈毅、陈潭秋、贺昌等人组成。同时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留在根据地的部队有红二十四师、独立团及地方游击队约1.6万人,加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约三万余人。

    中央根据地留守人员是如何确定的?转移的名单1934年9-10月间决定,制定人为 老三人团,即洛甫、博古、周恩来,他们决定了几乎所有高级干部的去留,右倾人员、犯罗明路线人员、伤病干部以及部分曾经反对过李德、博古等人指挥的干部被留下。项英和早些在广昌战役中受伤的陈毅指挥留下来的队伍,老党员何叔衡、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早期建立党组织的刘伯坚、古柏、贺昌等人都在留守名单之中。毛泽东和刘伯承差点也被留下,在其他领导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参加长征,邓小平也差点留下,在长征开始中,邓是几千名装备挑夫中的一员。

    留守人员是如何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1934年11月瑞金失守至1935年2月,留守红军在都被敌人重兵围困。主力红军前脚刚刚离开,敌人重兵就从各个方向四面八方包抄过来,当时,留守红军虽然与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局部地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敌强我弱,最后仍受到严重挫折,短短一二个月时间,中央苏区的核心县城和重要圩镇,全部被敌人占领,中央苏区最后失陷。许多村庄被杀绝户,青壮年遭受断代性的牺牲。史料记载,福建长汀县楼子坝村34户人家143人,除一名八旬老妪外出探亲幸免于难外,全村被屠戮殆尽。赣州市烈士10.8万余人,其中约半数干部、群众为苏区沦陷后被杀害。

    留下来的部队或许比长征的队伍遭遇更多困难首先最难的是如何安置近万名伤病员。提出了一个解决伤病员的办法:他让部队挨家挨户地去找苏区老百姓,争取把伤病员收留隐藏,有些百姓有难处,害怕国军的围剿。陈毅就对百姓说: “留下来当女婿、当儿子都行,伤好了就是家里面的劳动力。将来形势好转,也就有了重建队伍的希望,我感谢你们为此,分局决定将伤员全部疏散安置,为了保护伤员,做出九条规定(一)每个伤病员都要有一个火笼(取暖用);(二)每个人要有一床棉被,无棉被的以蓑衣单被代替;(三)每五天洗衣一次,无换衣服的借衣裳给他穿;(四)每三天洗汤(澡)一次,生疮的每天一次或两次;(五)经常热茶热饭招待;(六)过年发动群众慰劳;(七)每十天发动妇女儿童团慰问,支部书记参加;(八)每个休养员要有一副担架,准备四个人无论任何环境不能使伤病员受危险;(九)十天召集组长联席会一次检查工作。将重伤病员都分散到老百姓家中休养、隐蔽治疗,轻伤员则动员归队。发给每个伤病员三个月的钱、粮和一部分常用药品,并向伤病员宣布了纪律。

    1935年2月正值春节期间,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以及赣南省党、政、军机关和红军部队共约1.5万人,均被困在会昌西江和于都黄龙、宽田之间狭小的三角地区内,经费、粮食、枪支弹药已十分缺乏,面临的是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

    针对严峻的形势,留守红军根据电请中央急电指示,决定进行分散部队突出重围,保存革命力量,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成九个方向向外突围,开展游击战争,史称“九路突围”,具体部署是:

    第一路由少共中央分局李才莲率领独立第七团,从会昌穿越封锁线至汀瑞边转至闽赣苏区,如有可能再到博生(宁都)县以北,进行游击战争。

    第二路由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及谭震林率领红二十四师的4个连去闽西,与张鼎丞部会合,在闽粤边坚持游击战争。

    第三路由中央分局保卫局长汪金祥率领红二十四师的4个连,在寻乌南部和平远、焦岭、武平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第四路由李天柱等率领红二十四师的4个连,依靠寻乌南部原有的游击区,向广东东江发展,与古大存部取得联系。

    第五路由毛泽覃率领红二十四师的2个连向三南(龙南、定南、全南)挺进,建立于南游击区,并与信(丰)南游击区打成一片。

    第六路留守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后叛变)和红二十四师七十一团政委石友生率领该团的9个连,经信丰大余油山转至湘南,收容西征的红三十四师失散队伍,并在该地区发展游击区。

    第七路由独立三团团长徐鸿、政委张凯率领该团,并派曾在湘赣、湘鄂赣工作的同志,过信丰河到湘赣传达指示,并留在该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第八路由留独立六团在赣南,由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阮啸仙、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指挥,坚持游击战争。

    第九路由中央军区司令部直接统率红七十团(周建平为团长,杨英为政治委员)在中央苏区一带穿插游击,并与各苏区取得联系和指导工作。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委员陈毅、贺昌随红七十团行动,其余机关工作人员,派到各地和各部队去工作。

    留守红军悲壮的九路突围,只有四路成功冲出,但损失惨重。在突围前的决策阶段,项英主张按照中央交代的就地保卫根据地,陈毅反对死守苏区,主张游击战。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红军伪装成主力部队,迷惑、迟滞国民党军前进,牵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是与红军长征交相辉映的壮丽革命史诗。

    国民党许多围剿的队伍一直在继续追杀留下的游击队。红军官兵带着伤,行走在山岭中陈毅围困于梅山,与中央的联系中断,当时密密麻麻的敌人,在树林潜伏20多天与蚊虫、虎豺为伴,为了治伤,他让其他同志把他绑在树上,不打麻药,直接挤伤口的脓,最终挤出了一块碎骨片,再直接往伤口里倒香港产的万金油消炎。许多人都被捕牺牲瞿秋白、阮啸仙、何叔衡、刘伯坚毛泽覃、古柏这些有才华、热血、激情的年轻人多数牺牲只有二三十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陈毅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危险,有五次险些被敌抓住,还有一次差点被自己的同志杀害他料定自己前途凶多吉少,便写下绝命诗《梅岭三章》藏在衣底,准备就义赴死,“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934年留守苏区的官兵当中,能坚持到1937年的不到3%,大部分都脱队了。能坚持下来的干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涌现出一大批后来的名将,像粟、谭震林、傅秋涛、叶飞等同志,他们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回望三年的游击战争,其艰苦程度不亚于红军长征。在国民党军重重包围下,与中央联系中断,红军和游击队被困在深山密林里,昼行森林、夜宿山洞,以野果、野菜、草根充饥,像野兽一样生活。从时间上看,长征胜利用时两年,游击战坚持了三年。从牺牲的高级干部数量看,长征途中牺牲的军以上干部10余位,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牺牲的省级、军级以上干部60多位。红军将士在绝境重围中坚定革命信念、艰苦奋斗、视死如归,这种革命气节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2022.11.25)